共擔 共建 共贏
來源:中國石化中原油田 作者:楊美恒 宋玉修 時間:2018-4-13 閱讀:
——對油地和諧關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中國石化中原油田
地下是國家的石油,地上是農民的莊稼 。國家發展需要石油, 農民生存需要莊稼。孰重孰輕, 是擺在石油企業和當地政府、 油區群眾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 石油企業與地方保持長期和諧的關系, 對雙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多年的實踐證明, 石油企業的建設和發展, 不但能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寶貴的油氣資源, 也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而與此同時, 離開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石油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 必將困難重重, 舉步維艱。
只有企地雙方“共擔、 共建、 共贏”, 才能實現雙方和諧, 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思考一: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共同擔負肩上的重任
企地關系是社會組織關系的一種重要組成要素。 企地關系的和諧, 不僅關系到民主法治和公平正義, 也關系到當地社會的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企地和諧關系建設, 不僅影響到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供給保證, 影響到中央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益, 也影響到企業與民眾的關系,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因此, 企地雙方必須提高思想政治覺悟, 切實履行各自肩上擔負的重任。
駐地國有企業作為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不斷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 發揮自身優勢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為社會創造財富, 真正做到“開發一地、 造福一方”。 曾經“春風不渡”的玉門、 “戈壁灘上”克拉瑪依、 “茫茫草原”的大慶、 “鹽堿灘上”的勝利等等, 隨著一個個石油企業的開發建設, 使一個個小村莊、 小鄉鎮變成了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新型城市。 而城市的發展建設, 又帶動了周邊各種產業的發展, 解決了周邊鄉鎮、 村莊大量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等等, 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穩定。 中原油田所在地——河南濮陽, 過去是一個位于黃河灘區的全國貧困縣, 油田投入勘探開發30年后的今天, 濮陽已成為榮獲“全國衛生城市”等多個榮譽稱號的新型城市。 中原油田不僅是當地政府的利稅大戶, 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而且發展培育了中原大化、 中原乙烯等一大批工業企業和相關產業, 特別是油田生產的天然氣為當地及其周邊城市帶來了清潔能源, 美化了城市的居住環境和投資環境。
關心、 支持石油石化企業的建設和發展, 就是關心、 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 強化對企業的協調服務功能, 以優質的服務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市場環境, 是企業所在地政府的份內之責, 也是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的具體體現。 目前,石油企業駐地政府都設立了油區工作辦公室等工作機構、 建立健全了企地聯席會制度等, 解決了很多制約企業發展的問題。 濮陽市范縣的一個開放式地攤農貿市場, 占壓中原油田輸氣管道達200余米, 既影響輸氣管道的安全運行, 也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曾被國家有關部門列為督辦清理項目。 在實施輸氣管道改線施工過程中, 當地政府主動承擔了管溝開挖任務, 并為油田免除了所有改線新占土地的青苗賠償款。 現任濮陽市市委書記段喜中同志要求地方干部群眾強化的“三種意識”, 或許是對這一關系的最好詮釋: 強化油田建市、 油田興市、 油田強市意識, 強化油地一家、 油地共榮意識, 強化服務油田、 支持油田、反哺油田意識。
共擔: 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國家利益至上、能源安全至上、群眾利益至上的觀念,正確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是企地雙方的共同責任。面對國家、社會賦予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企地雙方的各級管理者、決策層要有寬闊的胸懷、遠見的眼光、高度的覺悟,跳出行業和地域的邊邊框框去謀劃、去思考、去運作,就一定能收到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
思考二:搭建互信合作平臺,共同創建良好的環境
企地關系問題, 涉及到油氣資源所在地各級地方政府、 石油企業以及油氣資源所在地人民群眾、 相關地方企業等眾多社會主體,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特別在當前社會經濟成分、 組織形式、 就業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的前提下, 企地雙方必須加強溝通、 增進互信、 建立友誼、 互幫互助, 共同為雙方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建立完善的交流渠道。 石油石化企業高層領導在很多場合都不斷強調: 要加強與地方黨委、 政府的匯報溝通, 主動接受領導, 爭取政策支持, 妥善處理企地關系, 營造和諧的外部發展環境。 “主動”“溝通”是其中的關鍵詞, “主動”是態度, “溝通”是行動。 目前石油石化企業同當地各級黨委、 政府都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 有了溝通、 交流的渠道。 但渠道是否暢通,關鍵還在于企業是否主動溝通, 而不是“等政府”。 “企業再大也是企業、 政府再小也是政府”。 企業的主動既是一種需要, 也是一種尊重。 只有主動匯報, 政府才能知情, 才能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中原油田曾經是中石化所屬油田企業中電力成本最高的油田,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電網用油田電網供電, 計量難、 收費難、 流失嚴重。 為解決這一歷史“頑疾”, 中石化決定在中原油田實行電網改造試點。 為此, 中石化高層、 油田領導和相關部門多次同河南、 山東兩省政府領導、 有關部門溝通、 匯報, 由油地雙方共同出資完成了這項龐大工程, 在居民小區逐年增多的情況下, 油田的用電總量從2004年的20.88億千瓦時下降到2012年的15.25億千瓦時, 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
共同開展創建活動。 平安創建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企地雙方應把創建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安排部署, 把企業創建活動納入到政府創建活動中。 企業要主動接受政府的領導、 監督和考核, 同時也可以利用自身技術、 資金的優勢打造創建亮點, 帶動創建活動整體推進, 共同提高。 2009年, 河南省開展了以創建“平安社區、 平安街道”等為主要內容的“平安之星”創建活動, 中原油田積極參與到濮陽市創建活動中, 組織開展了“平安井場”、 “平安井隊”、 “平安油區”等一系列創建活動, 所打造的“平安亮點”已成為上級領導到濮陽市檢查指導工作必看之地, 既提升了自身創建水平, 又配合、 支持了政府的整體創建工作。
互幫互助增進感情。 深厚的友誼是推動工作順利開展的情感紐帶。 企業和政府的領導、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以及企業職工和周邊村民, 都需要在日常加強聯絡和溝通, 增進了解, 增加感情,加深友誼。 只有這樣, 才能把對方的事當成自己事來辦, 逐步形成“油地一家親”的良好氛圍。2008年, 河南省遭受50年一遇嚴重旱災, 中原油田積極籌備支援抗旱資金300多萬元, 累計為當地473個行政村的村民澆麥4.5萬余畝, 有效緩解了當地群眾的燃眉之急。 從復耕土地、 減少污染,到幫助村民收莊稼、 焊接農具……這些在許多人看起來的“小事”, 對老百姓來說卻是關系到生存的大事, 必須用心把這些“小事”解決好、 處理好。 因為, 正是這一個個小事的日積月累, 在人們心中培育了和諧共處的希望, 增進了企地雙方的感情, 增強了企業職工和油區群眾之間的感情, 進一步促進了和諧共建。
共建:工農共建是石油企業的光榮傳統,也是石油企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基本經驗之一。企地雙方特殊的地緣關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依存關系,決定了雙方必須找到目標、利益的契合點,并圍繞這個“點”開展企地共建工作。駐地企業要放下架子,主動同當地政府交流溝通,交朋友、增友誼、爭取理解和支持,力所能及幫助解決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共同營造平安和諧、共同發展的大環境。
思考三:探索長效機制建設,共同創造“雙贏”的未來
鑒于石油企業行業的特殊性, 毋庸諱言, 只要石油企業勘探開發建設進行一天, 企地矛盾糾紛就會存在一天。 因此, 必須切實認識和諧建設的長期性、 艱巨性, 不斷探索和建立完善和諧建設長效機制。
規范合作機制。 在宏觀經濟發展目標上協調一致, 在發展理念上相互理解、 支持、 合作, 在機構措施上具有健全的企地關系協調機構, 在主觀上有追求和諧雙贏的主體訴求等等, 是新形勢下建立企地合作機制的基本要素, 也是共謀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0年12月, 中原油田與濮陽市鑒訂了戰略合作與發展框架協議, 確定在共商發展規劃、 共謀產業發展、 共建美好家園、 共促基層發展、 共議人才聯用、 共筑平安和諧等6個領域和重點開展深層次戰略合作, 為雙方相互融合、相互支撐、 互動發展搭建了廣闊平臺。 此后, 濮陽市人民政府又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綜合協調維護油田企業生產秩序的通知等文件, 明確規定,對在油田吃拿卡要、 無理阻撓施工等行為嚴肅處理, 規范了基層政府和村民行為, 為油田生產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規范合作方式、 規范合作渠道, 不僅僅是企地深層次合作的需要, 也是避免企地糾紛的現實措施。 以工農賠償未到位為由干擾企業生產施工, 幾乎是目前油區工農糾紛的全部,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的各類賠償款不能及時到達村民手中, 必須在企地合作過程中盡快加以規范。
保持高壓態勢。 國家組織開展的油氣田暨輸油氣管道整治專項行動已進行了10年, 油區的治安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受油價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 影響油區治安秩序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仍不會短期內從根本上杜絕。 因此, 必須繼續發揮好油地公安機關的主力軍作用, 在油區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不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據說, 全國第一例長輸原油管道打孔盜油案件就發生在河南省濮陽市, 自此以后, 濮陽就成為打孔盜油的重災區, 多年屢打不絕, 引起國家和省市公安部門的高度重視, 決定予以嚴打嚴懲。 2006年10月26日, 河南省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判大會在中原油田油區召開, 對犯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的河南省濮陽縣農民李某某等4人宣判了死刑,也是全國第一個因打孔盜油被判處死刑的案例,強有力地震懾了油區各類違法犯罪。 目前, 整個中原油田油區一年只有十起左右的打孔盜油案件。油區治安環境的不斷優化, 石油石化企業自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企業要制定出臺一系列獎懲考核辦法, 充分調動油地公安機關打擊涉油違法犯罪的積極性, 不斷加強同檢法機關的溝通力度, 加大懲治懲罰力度, 震懾犯罪分子, 有效減少涉油案件的發生, 盡最大努力保護國家油氣資源。
強化法制宣傳。 石油企業大都在比較貧窮落后的地方開發建設, 當地群眾的思想觀念、 法制意識等相對也比較落后, 認為國有企業“家大業大、 拿點兒用點兒沒啥”, 沒有認識到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比如, 過去油區村民經常私拉亂接盜竊油田電力, 認為“油田把農民的地都占完啦, 用點電還不行嗎? ”。 如今, 通過多年法制宣傳, 農民也認識到, 電力也是國家資源, 偷電也是犯罪行為, 都自覺使用農用電網用電。 近幾年的實踐證明, 不斷在油區群眾中加強法制教育, 是一項治標又治本的有效舉措, 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通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使油區群眾知法守法不犯法、 支油愛油不偷油, 培養淳樸民風, 引導村民從“依油致富”觀念向“勤勞致富”觀念轉變, 逐步實現油區治安秩序的長治久安。
共贏: 石油石化企業與當地政府實際上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企地和諧、一榮俱榮。建立長期穩定的和諧關系,就要注重換位思考,創新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方式,探索長效機制建設,實現“雙贏”目標。
《管道保護》2013 第 1 期(總第 8 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