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京輝:本質安全和外部安全是管道企業發展的基石
來源:《管道保護》2022年第5期 作者:崔京輝 時間:2022-9-16 閱讀:
《管道保護》編輯部:北京管道公司管轄的陜京管道是我國第一條長距離、大口徑、高壓力、自動化的天然氣管道,填補了天然氣管道和地下儲氣庫建設的多個空白。陜京管道一、二、三、四線在國家能源版圖上具有重要位置,承擔向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供應清潔能源的光榮任務,為保障北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成功舉辦做出了突出貢獻。與此同時,公司堅持安全發展,不斷提升管道管理水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期我們特別邀請北京管道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安全總監崔京輝同志,請他介紹公司保障管道本質安全和外部安全的做法和經驗。期待廣大讀者就相關話題互動交流,共同提高。
編輯部:崔總您好,近幾年國家反復強調本質安全問題,要求“堅持系統觀念,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北京管道公司是如何落實這一要求的?
崔京輝:陜京系統管道鏈接華北地區油氣行業上下游,覆蓋地域廣,保供任務重,一旦安全風險管控不到位,則直接影響到首都天然氣能源的安全穩定供應,對黨和國家以及沿線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因此,提高管道本質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油氣管道本質安全,狹義的理解是管道及附屬設施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能。廣義的理解是集“人、物、系統、制度”等要素形成安全可靠和諧統一,用完整性管理、管道安全主動預防體系等系統性安全管理理念,統籌管道全生命周期,形成安全時域上的前置管理,杜絕一切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事件,逐步趨近本質型、恒久型安全目標。
在實踐中,我們聚焦管道結構本質安全和管道系統本質安全,以系統性思維,圍繞管道本體、第三方風險、自然與地質災害、管理提升等具體業務,形成一套與管道本質安全互促互進、互為支撐的完整性管理模式和技術方法。形象的來說,完整性管理就像是為管道開展量身“體檢”,分步做好把脈問診、消除病灶和不斷強身健體、自我鞏固的過程。
首先是“把脈問診”。我們不斷筑牢前置防線,做好前瞻治理,完善前端控制,進一步提升管道本體缺陷綜合識別預警能力,強化管道防護舉措。作為國內首家引入實施管道完整性管理,并率先開展管道內檢測的管輸企業,在內外檢測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開展了國內首次超高清漏磁內檢測,進一步提高了管道本體缺陷的檢出率。編制并發布地震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工作方案,切實提升地震災害防范水平。針對陜京管道系統地域跨度大、地質條件復雜、防汛壓力大等特性,用三年時間完成地質災害專項排查。全線采用“防腐層+陰極保護”防護方式,根據國標要求間隔埋設測試樁,其中智能測試樁臺套數量占比超過三成。開發陰極保護管理平臺,從智能測試樁、恒電位儀、ER腐蝕探頭等感知層獲取數據,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計算與評價,形成預警信息及報告。開發洪水災害防汛管理系統,實時同步國家氣象信息數據,發布公司防汛管理應急響應準則,精準應對預警等級分類施策,扎實做好全線114處防汛重點段工作,助力建設智能管道、智慧管網。
其次是“對癥下藥”。根據“診斷結論”,我們精準對癥下藥,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下足功夫。自2017年起對9條管線共計2790多公里管道焊口開展排查,實行掛圖作戰、逐個銷項,發現需修復焊口42道,其中包含裂紋焊口7道,及時消除了陜京三線良西段一處貫穿性裂紋焊口的重大隱患。結合日常監測結果,對各類缺陷精準分類施策,分別采取“立即消除”“跟蹤排查”和“暫緩處置”等措施,實現風險精準管理、實時可控。2018年以來針對隧道砌襯、隧道內管道和支墩進行檢查評估和隱患整治,增設管道變形監測系統、電位遠傳系統、可燃氣體檢測儀等技防措施。開展黃河管橋跨越段專項安全評價,對黃水河、榆溪河穿越段原大開挖改為定向鉆穿越,徹底消除由于洪水可能帶來的管道漂管、斷裂風險。
目標要達到“強身健體”。以“精準管理年”系列活動為契機,精準高效推進“五大攻堅戰”,持續防風險、遏事故,堅決守住底線紅線。在管理制度上,整合優化體系文件,實現“量的減少、質的提升”,削減基層負擔和過程化留痕現象。將原執行的12個管理文件整合優化成5個,完成6個企業標準編制工作,整體形成具備陜京特色的企業標準體系。在人員隊伍培養上,近三年來公司完成了270人次的管道保護工技能鑒定工作,實現了操作人員全員持證上崗。組織參加管道完整性管理、檢測、自然與地質災害治理、腐蝕防護等方面培訓和資質認證共計128人次。不斷強化各層級員工隊伍培訓,以四支人才隊伍序列為基礎,結合三大崗位融合,培育管網工匠,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素養。抓好核心人才“生聚理用”,發揮行業領軍人才、知名專家作用。在重點舉措上,共享“區域化”改革成效,按照“三集中”原則,持續推進區域化管理2.0版,完善巡護巡檢差異化、作業區全面預算化,改進考核模式、項目管理模式等,進一步優化生產運行管理、管道管理、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以“五大功能”定位,推進生產大數據分析功能模塊和壓縮機組節能優化分析功能模塊建設,整合報警系統,優化報警界面,完善工業電視擴容、綜合安防平臺調試等功能,不斷推進生產調度“五大中心”建設。優化水保工程方案,創新編制水工材料要素治理適用范圍表,確保執行簡單合理有效,降本增效、提質增效。按照集團公司要求,排查出北京、天津城區重點管段,編制發布城區段管道風險管控方案,對32處城區高后果區加強風險管控。
編輯部:近年來管道外部安全風險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消減風險?
崔京輝:相對于內部安全來說,針對管道外部安全風險,我們圍繞違法占壓、高后果區管理、第三方施工損壞等重點難點不斷優化管控水平,努力降低因外部因素誘發管道安全環保問題的可能性。
一是持續攻堅管道違法占壓。編制違法占壓清理工作指導意見,按照“先易后難,高后果區優先”“打通巡檢通道,實體占壓優先”原則,積極爭取地方主管部門支持,客觀分析占壓形成的原因,采取兼顧各方利益的措施消除占壓隱患。例如北京分公司地處經濟較為發達的京郊地區,歷史占壓問題非常突出,通過發揮企地聯合機制作用,采取“建管融合、靠前管理”等措施,近7年內實現了占壓“零新增、負增長”。
二是持續攻堅高后果區管理。提升高后果區識別報告和風險評價報告的針對性,糾正分析問題和采取措施千篇一律的做法,不斷改進人防、物防、技防、信息防手段。實施“五級”巡護、100%徒步巡線,加密高桿警示牌、加裝隔離圍欄等物防措施。在具備條件的高后果區打通巡檢小路,采取物理隔離,Ⅱ級、Ⅲ級高后果區攝像頭全覆蓋。
三是持續攻堅第三方損壞防控。不斷加強地面標識管理,改進地面標識設置要求,確保地面標識完好率98%以上,信息準確率100%。制定發布管道設施安全保衛管理規定、管道巡護標準化管理指導手冊,優化巡護路徑,規范巡護點設置,確保巡護無盲區。徒步巡檢覆蓋率從往年的20%提升至74.9%。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實行“一點一案、見管見纜、機在人在”,嚴格執行“交叉工程六條禁令”。
四是持續攻堅技防措施。因地制宜利用無人機監護、視頻監控、光纖預警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布防,建立并織牢“空天地”一體化三維立體風險監控網,提升智能感知與風險防控水平。在山藥等深根農作物采收等特殊地段敷設光纜,可以有效監控兩側10米范圍內的人工開挖、25米范圍內的機械活動,漏報率為零,誤報率在5%以內。在煤礦采空區、地震斷裂帶、隧道進出口等地質災害高風險點和應力集中點安裝應力監測裝置,實現地災風險及時預警和趨勢分析。
五是持續攻堅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編制維搶修隊伍標準化建設與驗收管理手冊以及標準化考核方案等,強化“以干代練”和崗位練兵,以技能素質提升為龍頭、以技師帶培為抓手,專業技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實現動火作業自主完成率100%、B型套筒自主完成率100%的雙百目標。
編輯部:最后一個問題,您認為當前管道管理還面臨哪些挑戰,下一步的思路是什么?
崔京輝:管道本質安全和外部安全是企業發展的基石,也是管道管理的核心業務。盡管我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消除了一批重大隱患,但風險依舊存在,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管道管理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外部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復雜。近幾年發生的中緬管道“6·10”“7·2”、泰青威“3·20”、十堰“6·13”等事故教訓慘痛,近期天津寶坻區因違規施工發生燃氣爆燃事故造成23人受傷,上海、茂名先后出現兩起央企亡人事故,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進入春季汛期以來,華北地區降水量再創同期新高,對管道造成嚴峻風險,大暴雨導致洪水沖刷或河岸土體滑坡,隨時可能發生光纜斷裂、管道變形甚至破裂等管道事故。定向鉆施工等新工藝新工法被廣泛應用,但尚無統一技術標準和驗收規范,如何消除新工法對管道本體安全可能造成的風險,是管道安全管理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安全生產基礎仍不夠牢靠。京津冀協同發展會帶來城鄉建設新一輪高潮,地面交叉工程和第三方施工將會有爆發式增長,這對管道安全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反觀公司內部,近年來斷纜、ESD誤觸發等異常事件偶有發生,盡管事故直接原因為外部人員違規施工、誤操作等所致,但深入剖析深層次原因,不難發現風險管控措施仍沒有完全到位,違規操作仍有市場,承包商管控還有缺位,員工隊伍安全生產意識和能力還不過硬,這些都亟待解決。另外,科技支撐和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促進安全生產水平提升的成效還不明顯,現行安全生產體制機制與企業轉型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面對“數字化、市場化”轉型要求,全員思想觀念、素質能力還有待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目標,突出本質安全,統籌外部安全,以“精細管理年”活動為契機,著力防風險、遏事故,在安全生產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織密制度體系,提升管理能效。對標集團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結合QHSE內審發現問題和公司部門機構職責調整,加快修訂體系文件。重點完善管道自然與地質災害防控管理規定、管道設施安全保衛管理規定、管道本體完整性管理規定等制度,實現“寫所做、做所寫”“上標準崗、干標準活”。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督促關鍵指標和重點工作落地落實。
二是提升能力素養,夯實管理水平。組織開展相關培訓和交流研討,促進管道管理人員隊伍能力素養全面提升。以“按需培訓、按責考核”為準則,重點開展完整性管理、防腐、水保專業取證工作。持續開展事故案例“大討論、大排查、大反思”活動,重點分析施工作業現場管理、承包商管理、體系文件執行、責任落實等方面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三是抓牢隱患整治,提升管道本體安全。重點圍繞現存管道線路隱患,做到“知底數、常跟蹤”,系統持續改進,保證占壓類隱患按時完成清理。總結經驗做法,形成制度性成果,樹立系統內風險管控標桿。依法合規開展內外檢測工作,繼續組織環焊縫開挖驗證,對不合格口開展適用性評價,按時按點完成驗證、修復、換管等工作。
四是拓展新技防應用,助推數字化轉型。以GIS系統為基礎探索管道線路數字化管控,整合各類數據,開展數據對齊,打破數據孤島,形成管道基礎數據管理平臺,整合管道巡檢、陰極保護、光纖預警、泄漏監測、洪水預警系統,實現風險提前預測,隱患提前預警,應急自動觸發,提升管道風險管控水平,穩步有序推進試點開展數字化管道建設工作。
編輯部:感謝崔總的分享。
上篇:
下篇: